红色中国俱乐部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5903|回复: 1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网瘾之战:一场无意义的伪战斗(节选)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1-3-29 18:34:1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今天在178上看了一篇很好的文章,也许很多人的看过了,但是我还是想把它转一遍。这篇文章说的是网瘾,但是我更看重的是文章前半部分,对家庭教育的分析。公会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宝宝了,也有很多人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自己的孩子,再过几年我们的孩子也即将长大,到了学会玩游戏,开始叛逆的年龄了,那时候的我们该怎么办?我想,虽然经过了游戏熏陶的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再视游戏为洪水猛兽,但是,正如文章中所说,游戏不是孩子问题的根源,家庭教育才是孩子问题的根源。我们的眼界虽然开放了,但我们真的了解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底线么?这就是我今天转贴这篇文章的用意,与RC的各位爸爸妈妈们共勉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4:43 | 只看该作者
一 可怜天下父母心

  为人父母,每天累死累活,养家糊口,就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。眼看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了,却变得叛逆,不听话,不好好学习,还迷恋上了网游,打起游戏来昏天黑地,没完没了。考试成绩直线下降,怎么办?把学习放一边,这样下去身体也会出问题的啊!苦口婆心地劝,好话说尽,坏话也说尽,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了。连哄带吓唬都没用,孩子就是无动于衷,甚至可能做出过分的事情来。

跟别人聊聊天,没想到,其他孩子的家长先迫不及待地倾诉起来,一听,这不就跟自己家的事儿一样吗!于是大家都发愁,怎么办啊?孩子这不就毁了吗?看着花花绿绿的游戏画面,头皮直发麻,恨不得把电脑顺着窗户扔楼下去。

  这时,一个个头不高不矮,一脸庄重的,60岁左右的男人站出来,振臂一呼:“全国有1700万网瘾孩子,怎么办?跟我走,我是专家!”他身边还有很多人一同响应,有的人现身说法,说自己家已经被他拯救了,孩子不玩游戏之后考上重点大学了。有人说自己以前玩游戏,现在觉醒了,要与不法游戏商斗争到底。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真实与感人。

  要不要相信他呢?嗯,试试看吧,反正孩子已经快无药可救了,不信他还能信谁呢?

  等等。

  请您先等一下,在您做出这个会影响全家人的重大决定之前,可否拿出一点时间,读一读晚辈的这篇文章呢?因为我觉得,这个事情里面的一些东西,好像让人有点琢磨不透。

  这个一脸庄重的老男人,在全国确实已经非常有名气了,还写了好几本书。支持他的人,认为他是当代的林则徐;而反对他的人,则认为他是个江湖教主。所以,还是请您再慎重一点,先多了解一下这个人吧。

  这个人,就是美籍华人、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、自称“中国戒网瘾第一人”的陶宏开先生。

  陶宏开教授的网瘾理论很有体系,而且讲起来通俗易懂,很多家长都相信他。后面的文章会大量提到陶教授的理论与方法,这里就先不说了。他也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,看起来似乎很权威的样子。

  但是,就在不久前,很庄重、很权威的陶宏开教授在节目里骂街了,骂得很难听。

  在2010年1月12日下午的北京,面对和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女作家陈岚,美籍华人陶宏开教授在节目录制现场数度怒吼道:“你女流氓、无耻、扯淡、一副流氓相、女作家都滥交、你父母没教养、狗改不了吃屎……”而起因,是陈岚反驳他“中国玩游戏的都有病”的论断,并要求他在镜头前向全中国游戏玩家道歉。

  事后,陈岚在网络上发文,说她的父亲看到节目后非常难过。老父亲很难接受一个被《焦点访谈》专访过的权威教授,用如此下流的语言侮辱他最引以为豪的女儿。

  另一方面,陶宏开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再次称陈岚为“流氓”、“垃圾”,并说“她是在利用我炒作她自己”。陶宏开的助手何维玉则在博客中称陈岚为“狗屎堆”、“神经病”、“半大妖婆”、“娼妓”、“乌龟王八蛋”……

  而我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,开始写这篇文章的。

  请不要误会,我没有什么特别。在包括姚明、奥运火炬手金晶、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、奥巴马的高级顾问凯文·韦巴赫,以及众多名人和成功人士在内的《魔兽世界》全球1200多万注册用户中,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“80后”玩家。

  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广大游戏玩家的,我知道你们对陶宏开的态度,你们想说的话一定比我还多,网上声援陈岚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。但我并不支持意气用事的行为。相反,如果你是未成年人,我建议你反省一下自己,就像父母也需要反省他们自己一样,在爱心的旗帜下,没有人是绝对、永远正确的。

  这篇文章也不是写给陶宏开的信徒们的,你们已经被洗脑了,你们的理论和逻辑已经自成体系,不是说一两句话、写篇文章、开个研讨会就能改变的。你们的固执与攻击性,已经开始对这个社会造成危害了。

  我只是想,作为一个从小就非常喜爱游戏的年轻人,一个青春期时代同样令父母头疼的孩子,在长大chengren后,和现在的未成年人家长交流一下我的看法。

  并且,我会用自己浅薄的知识,认真分析陶宏开教授所提出的理论。毕竟,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,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爱心、有办法的人,而不是一些打着“爱心”旗号,却别有用心的人。

  我们先把问题晒出来吧!
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5:15 | 只看该作者
二 “网瘾问题”到底是个什么问题?

  在陶宏开教授,以及其它一些“专家”,如山东临沂的%*%#@*!副院长、北京的陶然教授等看来,所谓“网瘾问题”,是个庞大的课题。

  首先,人数就很多,如陶宏开教授、陶然教授所说,“全中国有1700万网瘾青少年”。虽然,我无法确认这么大个数字到底是经过怎样科学、严谨的计算才得出来的。反正他们现在逢人就说17000000,壹仟柒佰萬,总之多到足以毁灭祖国的下一代就是了。

  其次,“网瘾问题”涉及范围很广。从陶宏开教授的观点,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中,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:

  一,商业道德问题,比如软件厂商为牟取巨额暴利,不去开发办公、学习软件,却搞游戏软件来赚昧心钱;

  二,企业监管问题,比如游戏厂商千方百计骗取主管部门信任,把能通过审查的东西提交上去。却背地里搞暗箱操作,把不健康的内容偷偷加到游戏里;

  三,政府体制改革问题,比如政府多头监管,导致执行不力,放任不良网游存在;

  四,政府腐败问题,比如某些网吧与部分官员官商勾结,目无法纪,放任未成年人入内;

  五,和平演变问题,某某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,研制出网游,搞出网瘾来毁灭中国下一代。

  等等等等。

  好生复杂!

  是啊,企业都黑了心了,政府也不作为了,帝国主义还在远方奸笑着……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呀?

  如果您打心眼里认同上面的话,并一直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教育孩子,那么我替您的孩子感到遗憾。因为他们的运气不好,遇到了经常表达不满的父母。

  诚然,社会中有很多事情都并不令人满意,除了上面那些,还有就业、治安、医疗、教育、社会保障、环境污染、社会资源分配不公……您有不满的情绪,这很正常。

  然而,如果您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,经常对孩子传达负面感受,我建议您还是先反思一下自己:这种消极灌输,是不是已经影响到了孩子?总是表达出不满的父母,很容易养育出不积极的孩子,不积极的孩子就喜欢向虚拟世界逃避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
内心消极的父母所养育出的孩子,很容易迷恋游戏中不能自拔。原因很简单:游戏里的世界比父母潜移默化中传达给他的那个世界,看起来美好得多。

  那么,上面所说的那些问题,无良厂商也好,官商勾结也罢,是不是存在呢?

  它们可能存在,也可能不存在,可能问题比上面列举的更多、更复杂。但这,和您家孩子的教育没有关系。

  有些家长说:“如果没有网游,孩子就可以好好学习了,不学习时也能去做做家务”。其实,这实在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。

  在我上小学、中学的时候,上世纪90年代,是没有现在这种网络游戏的。那个时候,中小学生,尤其是男生,喜欢去大型游戏机厅玩“街霸”、“拳皇”、“跳舞机”什么的,很多孩子迷恋于此,影响了学业,耽误了前途。

  2000年5月9日的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,题目叫《电脑游戏是瞄准青少年的“电子海洛因”》。那篇报道引起了政府的重视,直接引发了全国游戏行业的大整顿,几万家大型游戏机厅顷刻间灰飞烟灭,一个行业在中国就此不复存在。说实话,陶教授等人的杀伤力比这可差远了。

  但问题解决了吗?没有。游戏机厅刚刚被铲除,2001年,一款叫《传奇》的网络游戏迅速红遍全国,网络游戏登上历史舞台,和游戏厅的时代几乎实现了完美的无缝对接。

  事实上,由韩国一个三流游戏厂商制作的《传奇》,并不是一个多么优秀、好玩的游戏,内容单调,造型粗糙,甚至可以说有些枯燥和乏味。《传奇》也并不是第一款网络游戏,可为什么它火了呢?不仅如此,网吧,这个在几年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小行业,也随着《传奇》火了,并且一直火到了今天,成为众多家长的心腹大患。

  《传奇》和网吧火了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互联网的普及、游戏公司的策略等等。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:“拳皇”没了,《传奇》火了;游戏机厅没了,网吧火了。

  所谓“网瘾问题”,不过是千百年来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延续而已,并非什么21世纪的新鲜产物。

  自古以来,无论任何时代,都有孩子因为迷恋各种东西而影响学业、耽误前途。在我国古代,曾将围棋称为“木野狐”,因为孩子就像被野狐狸勾走了魂魄一样,迷恋下棋,不读书,脑子很好用,就是中不了科举。在刚刚有电视的时代,上世纪80年代,做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看电视成瘾,孩子盯上电视就跟中了定身术一样,怎么叫都叫不动。让他回屋学习去,他装作上厕所,从厕所门缝里偷偷看,完全着魔了一样。

  1988年10月,动画片《变形金刚》开始在我国电视台放映。1989年2月,《人民日报》就刊登了新华社的报道《20位人大常委建议停播变形金刚》。报道说:“这些委员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上发言,认为《变形金刚》的思想内容荒谬,主要是宣传好战,对下一代有毒害作用。……一套变形金刚(玩具)价格高达上千元,每一个玩具也要数十元到上百元,给许多家庭造成经济负担。”

  现在呢?陶宏开教授说,“电影、电视什么都是正常的娱乐,因为它们都是有时间限制的”。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放在十几、二十几年前,不知有多少家长会因为这句话把他老人家往死里骂。

  您的孩子沉迷于某样事物,变得不听话,并且耽误学习,这固然会令您感到困惑、甚至束手无策,但其实,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比您大10多岁的父母也曾遇到过这类问题,大100多岁的父母也是一样,您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。

  网络游戏也并不特殊,它不过是在这个时代里,继承了围棋、空竹、拉洋片、“靡靡之音”、电视机、变形金刚、大型游戏机,是孩子能接触到的最好玩的东西而已。

  所以,当孩子沉溺于网游时,请把心态放平和,因为这是您、您爱人和您孩子之间,针对“学”和“玩”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,仅此而已。这个问题既然是在您家里产生的,请相信它在您家里就能得到解决。古话说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,号称能断1700万家务事的所谓“专家”,会是真的吗?
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5:35 | 只看该作者
三 孩子到底着了什么魔?

  很多家长眼下最担心的事情,就是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他正在玩的游戏。而一旦采取强制措施,孩子就可能逃到网吧里去,连家都不回了。没钱上网的时候甚至会犯罪。

  这听上去确实令人感到惊愕。作为家长,恨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孩子了,那游戏怎么就能比家里更吸引孩子呢?只有一种解释:孩子这是着魔了,一定是游戏里那些打打杀杀搞的,要不然就是色情,总之一定是游戏的错!

 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很多,所以我必须先澄清一个问题,不说清楚的话,后面的事情很难讲明白。

  要澄清的内容是:在目前主流的网络游戏,如《魔兽世界》、《劲舞团》中,并不存在暴力、色情、赌博的因素。玩游戏的人不可能在这些游戏里看到LT的角色,也不存在模拟赌场等任何含有赌博性质的程序。有关这一点,您可以向单位里或者邻居家的年轻人求证。打小怪兽的场面是有的,但那个场面绝不会比您家楼下菜市场王屠户切大肉更血腥。

  但眼下客观存在的问题是,和家比起来,孩子确实更喜欢游戏了。如果不是孩子着魔了,又是因为什么呢?

  原因也并不复杂,是因为孩子在家感觉到不舒服了,并且是很不舒服很不舒服,不舒服到他宁可去一个脏兮兮的地方玩电脑,也不愿意回来了。有游戏厅的时候是游戏厅,有网吧的时候是网吧,没有网吧了还会去别的什么地方,比如台球厅(男生)或者酒吧(女生)。

  而这个让孩子“很不舒服很不舒服”的原因,就比较复杂了。

  比如说,您要求孩子“听话”,并且经常责备他不如小的时候听话。这种责备在您看来似乎无可厚非,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让他听我的话?但对孩子来说,这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。

  人成长到青春期,必然会开始叛逆,回避不掉的。这个时候,孩子会经历一个阶段,在心理学被称为“心理断奶”,通过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,成长出独立的人格来,完成从孩子到大人的过渡。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,实质上是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,这个过程是长大成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经历。如果没有完整经历这个过程,孩子在成人之后会出现非常多的心理问题,足以影响他的交友、工作、婚姻和将来的发展。

  作为父母,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,不能横加指责、时常干涉,也不可完全放任不管,需要在关键的时候加以关键的引导。青春期过后,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一个自信、孝顺,令人尊敬的成年人。

  而如果父母经常要求孩子“听话”,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。那么,不论您的要求听起来多么合理、多么正确,孩子都只会把它当做压缩自己独立空间的压力,从而拒绝、逃避掉。

  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,青春期孩子逃避家庭之后的第一目的地并不是网吧、台球厅等娱乐场所,而是学校。但眼下,学校除了要求学生用功读书外,很少会提供足够的课余空间,如自习室、活动室或图书馆,操场又太挤。孩子在学校也找不到独立空间,他只好逃到网络里去。

  网络上有他的空间,也有他的朋友,他可以自由安排他在网络里的一切。如果您偏执地禁止他接触网络,他就会彻底失去“来之不易”的独立空间,失去朋友,失去自己能安排的一切。他就会感到绝望,甚至跟您拼命。无数惨剧就是这么发生的。

  心理学有一句名言,叫“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”。当您一味要求孩子听话,甚至要求孩子把隐私不加保留地告诉您时,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“爱”无关了吗?您意识到那是一种会伤害到孩子的控制欲,是一种自私了吗?

  在很多未成年人杀害父母的案例中,被害的家长并不是犯了多大的错误,在旁人看来也大都是老实巴交的人。但他们要么就是从不跟孩子讲道理,要么就是太喜欢给孩子灌输道理,目的都是一味让孩子听话,听话,再听话,从而引发了孩子的仇恨,最终酿成惨剧。

  孩子犯罪后,人们说:看,就是因为他打网游才跟父母吵架的吧!一切责任就都又推给网游了。

 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。叛逆的孩子通常生命力旺盛,但如果孩子真的一直都特别听话,反而可能潜伏着更大的隐患。因为“过分听话”违背了人的天性。太乖的孩子,有一部分会演变为抑郁症,另一些则不同,一旦发现了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空间,他们往往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投入,更加痴迷,更加叛逆。有些家庭的女儿,小时候特别乖特别淑女,长大后忽然变得特别轻浮,判若两人。因为对她们来说,男人的床也是一个完全不受父母支配的独立空间。

  说到底,在上网成瘾这件事上,孩子到底是着了谁的魔呢?是虚拟世界的魔法?还是父母不正当教育带来的心魔呢?

 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吧?
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5:56 | 只看该作者
四 家庭教育无小事

  前面提到了两件小事,一件是经常表达对社会的不满,另一件是强迫孩子听话。这两种行为的任何一种,只要父母经常做,积累下来,都会令孩子产生“逃避家庭”的想法。在逃避的过程中,孩子可能会去网吧,并沉迷其中。

  早有心理学家警告说:家庭教育无小事。父母任何细小的错误,只要长年累月持续下去,都一定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
  还有什么样的行为会引发孩子逃到网吧去呢?

  在我看来,大致有七种行为,会造成孩子对待游戏的热情超过对待家庭。

  先声明一下,我是学文科出身的,并非心理学专家(这点上,陶宏开教授和我是一样的,他是学历史出身的)。我只是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心得体会,加以总结,在这里写出来,和各位父母分享。您如果觉得还有些道理,我自然会很高兴,预祝您和孩子能顺利成为朋友;如果您觉得某些地方不太同意,欢迎探讨;如果您想骂我,那也是您自己的事情,反正有陶宏开教授、%**#*%@教授等人的大脸挡在前面,您就是把自己骂成高血压,我也注意不到。

  还是说这七种行为吧。这些行为,有一半看起来都不是什么要命的问题,但事实上,它们都非常要命。因为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结果:让孩子觉得家里没有安全感。

  是的,“家里没有安全感”。这几乎是所有流连于网吧的孩子们的共同感受。

  安全感,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心灵寄托。没有安全感的孩子,是可怜的;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父母,是可悲的。

  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事情。和游戏无关,和网吧无关,和那些有钱的有权的人统统都无关。

  有人说,这样的父母不可悲,是罪恶的。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。毕竟,爱是没有错的,只是用错了方法,却亲手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,这不可悲吗?

  第一种错误的行为,是“在孩子面前经常表达对社会不满”,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。

  第二种行为,是“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”,这个前面也说过了。

  下面说说第三种。

  在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撰写的《父母手记: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》这本书中,描写了这样一个案例。

  “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,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。

  专家问,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,打了个死结,从此以后,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?

  夫人点了点头。专家又问,孩子第一次洗完的时候,打碎了一只碗,从此以后,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?夫人称是。专家接着说,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,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,你嫌他笨手笨脚了,对吗?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。专家又说道,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,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,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。这位母亲更惊愕了,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凑近专家问:您怎么知道的?

  专家说,从那根鞋带知道的。

  夫人问,以后我该怎么办?专家说,当他生病的时候,你最好带他去医院;他要结婚的时候,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;当他没有钱时,你最好给他送钱去。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,别的,我也无能为力。”

  做父母看到这个案例,恐怕难免会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吧?

  那位夫人的行为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包办型溺爱”,也就是我要说的这第三种行为。


  有些父母不鼓励、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解决问题,父母来包办一切,以显示自己对孩子的爱。但事实上,这种“爱”很少是无私的,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,往往一定会对孩子提一个要求:好好学习,将来有出息。看起来也比较公平。实际上,这种“包办型溺爱”蕴含着极大的危险。

  一个从来不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,他在潜意识里会产生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,因为他只能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认知自我。如果离开了他人的评价,他就不能正常的判断自己。所以,一旦无法从真实的环境中获得好评价,比如没有给父母带回好成绩而受到批评,他就会焦虑,会不知所措,会失去自我,失去安全感。他就很可能逃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去,因为在那里,他很容易得到夸奖。

  “凡事被包办”,是可能让孩子逃进网络的第三个家庭原因。
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6:14 | 只看该作者
第四种行为,是“棍棒教育”。

  在今天,虽然社会舆论已经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暴力,但有些父母依然在用原始、严酷的方式对待孩子,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人才。他们会轻易举出历史上的某些名人,小时候都是被父母严厉教育,才最终成才的。

  被呵斥、殴打教训大的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,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:他们迫不及待地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。

  陶宏开教授说,“网络游戏想杀谁就杀谁,想怎么杀就怎么杀”。可以随意使用暴力的网络游戏,给这些棍棒下长大的孩子提供了宣泄的平台。所以,他们会沉溺其中,不能自拔。

  然而,我认为,不是的。

  前面说了,网络游戏的暴力程度是非常低的。在如今最流行的几款游戏中,“想杀谁就杀谁,想怎么杀就怎么杀”的举动是不可能存在的,好游戏都有着非常严谨的平衡性,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设定好的程序里为所欲为。在游戏里,“随意使用暴力”等同于“找死”。

  这些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,恰恰是游戏中没有那么多棍棒,却有蓝天白云,以及无条件倾听他们倾诉的网友。仅此而已。

  第五种行为,是“挑刺教育”。这个问题比较严重,因为它比较隐性。

  很多事情,孩子明明做得很好,却从得不到正面的表扬,父母往往会说“嗯,还是不够好,如果怎样怎样就更好了”,或者“你看,这不是挺好吗?以前要是也这么做多好啊”。

  这样的父母目前有很多,而且问题在于,他们根本不把这当做问题,甚至被指出来的时候,依旧觉得理所当然。“我说他是为了让他更好”、“不能轻易让孩子飘飘然”等都是父母的理由。这样的父母也经常自诩自己很懂教育。

  但反过来说,您希望有人也这样对待您吗?您不觉得烦吗?在家庭教育中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一条根本法则。在对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,请先想一想,自己是否受得了别人这样对待,如果自己都受不了,怎能忍心强加在孩子身上呢?

  面对这样的父母,孩子很容易到网络里去寻找正面的表扬。况且,就算孩子不上网了,父母还会说孩子学习不够好。学习好了,会说交的朋友不够好。朋友没什么问题了,还会说工作不够好,恋人不够好……总之,孩子永远都有问题。

  有心理学家说,喜欢给孩子挑问题的父母,实际上是害怕子女独立后与自己分离的焦虑心理。这种心理的根源在于夫妻关系不好,生活太无聊。我不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,我只是觉得,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得到过正面的夸奖,您不觉得他很可怜吗?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呢?

  还有,“比较”也是一种挑刺。用得比较多的句式是“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多懂事,再看看你……”、“你看谁谁考上哪个重点学校了……”、“你再不用功,可就跟谁谁(反面典型)一样,到时候谁也帮不了你!”这些话会都让孩子产生“父母不再喜欢自己”的感觉,从而产生不安全感。

  第六种行为,是“夫妻关系紧张”。

  这也很容易理解,夫妻经常吵架、或者夫妻间冷冰冰的家庭,是不可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的。无数问题少年都出自单亲家庭,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。在网吧出现之前,单亲孩子的犯罪率就居高不下。有了网吧之后,有人说网吧牵制住了这些孩子,让他们无心犯罪;也有人说,没钱上网恰恰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之一。但无论如何,单亲家庭的孩子,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需要被关注的群体,跟网吧没有直接的关系。

  也有很多虽没有离婚,实质上已经没有夫妻感情的父母,为了孩子依旧维系着家庭表面的稳定。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很伟大,但却已经将孩子无辜地扯了进来,孩子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就担负了过于重大的压力(父母永远是人天然的、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),当不堪重负时,就可能选择逃避。

  还有一些父母,随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,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,或者现实的利益而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家庭。对于这样的父母,请您不要把孩子扯进来,也别把孩子当傻子。当您如此明目张胆地扯谎,并把孩子也扯进来时,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孩子对您的尊重。

  经常不满、强迫听话、凡事包办、棍棒教育、挑刺教育、夫妻不和,是父母令孩子对家庭产生不安全感,从而逃离家庭,沉溺于网络的六种行为。还有最后一种行为,是我着重要说的。

  之所以要着重说,是因为,和前面六种行为比起来,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普遍。而且,陶宏开教授、羊yongxin主任等都称自己是“戒网瘾专家”,他们既是专家,肯定也知道这种行为的普遍危害性。把所谓“网瘾”从家庭教育问题,演变为社会问题的关键,恰恰就是这种行为。

  但是,他们说了那么多,唯独就这个事情,最关键的事情,顾左右而言他。

  我也不知道他们这是为什么。
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6:39 | 只看该作者
五 谁在焦虑?

  我们的国家,在成长的道路上,前途是光明的,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。

  现在的中国,和上世纪60、70年代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可谓日新月异。

  但是,作为个人,有的时候,却很难用同样的速度,和国家、和社会一起成长。

  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,前有上级领导的改革,后有新生代在拼命追赶,下岗的困苦,股市的起伏……从“听毛主席的话”的时代,一脚踏进入如此惨烈的世界性竞争中,不适应,就要被淘汰。怎么办?

  受教育的时候,赶上文化大革命,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机遇那么少。现在的能力比起年轻人来肯定是不行。新的机遇?就是有,恐怕自己也抓不住了了。

  想想自己这辈子基本就这样了,真是从心底里有一种无奈,这种无奈让人很焦虑。

  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,要不还能怎么办呢?

  对,要是孩子出息了,自己的那些遗憾还算个啥啊。

  可是也不容易啊。现在给年轻人的机会虽然多了,但你看看满马路都是大学生,要是孩子连个大学都考不上……真是连想都不敢想!

  得读书啊!当年我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,可那是有客观原因的,没法子。现在孩子要是再输给别人,可就是当父母的罪过了。

  孩子啊,你在干什么哪?哎呀,还在戴着耳机听歌,你听的那些玩意儿多闹腾啊。别听了,你看爸爸妈妈多担心你的前途啊,把那耳机子拿下来,去看会儿书吧,做做题也行。去吧。

  学累了吧?来吃饭。你别嫌爸妈唠叨,爸妈都是为了你好啊。多吃点儿,吃完有劲了接着去学习。什么?要和同学去游乐场?我说你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着急呢?你看看你上次考试才多点儿分?全班第几?第二十一名,你就没点儿想法?还想着去玩!约好了?约好了也不行!他们都好好学,就撺掇你玩?我跟你说孩子,让他们玩去,咱好好学,今天就比他们多学了一点儿。积少成多,下次准能比他们考得好!哎你别走啊!干嘛去!跟什么同学去游乐场?男的女的?你给我回来……

  居然饭都不吃就跑了!这孩子怎么就不懂事儿呢!天天就不知道跟什么人在网上叽叽咕咕,也不知鼓弄些啥。一定是在那上面学坏的!

  就这个成绩,以后考不上本科,可怎么办?我都急成这样了,这孩子怎么就不知愁呢?

  回来得好好说道说道。

  学校也不好好教,一开家长会就谈什么“素质教育”。社会竞争这么激烈,高考就是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。“素质”了半天,不还是高考一张卷子定终身吗?搞素质教育你倒是先把高考停了啊?还搞,搞个屁。

  还得自己家里抓紧才行啊!

  耳机子不能再听了,闹哄哄的本来就讨厌。游乐场什么的今天这是最后一回,以后想呼吸新鲜空气就早晨起来跑步去。网更得掐了,对着个屏幕一会儿笑一会儿闹的,早晚得成神经病。

  就这么着吧。

  ……

  嗯,先就这么着吧。我知道,站在这位家长的角度,他(她)的想法大概比这要还多许多,但限于篇幅,只能先“转达”这么多了。

  继续前面的话题,“七种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行为”。

  第七种行为,叫做“焦虑转移”。

  家长把自己的焦虑心理,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,导致孩子产生二次焦虑,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。这种情况日复一日持续下去,孩子最终产生逃离家庭的想法。


  为什么要孩子上大学?为什么孩子一定要成为“人上人”?为什么一看见孩子玩,心里就不由自主地纠结成一团?

  担心孩子的未来,这是肯定的。但是,仅仅是担心“孩子”的未来吗?您的担心中,是否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呢?

  “孩子要是上不了大学,没出息,我内心的遗憾就永远无法被抚平了。”

  您有没有这样想过呢?

  想过,当然想过,这也有错吗?

  没有错,在这件事上,您当然没有错。这是天下父母都会理解的事情。

  但是,这种期望,如果和其他一些行为同时发生,问题就比较大了。

  而那些行为,大家通常不怎么注意到。

  比如说,在要求孩子进步、进步、再进步的时候,您除了给孩子做饭、照顾他生活、敦促他学习之外,自己有没有看看书,补充一下自己的知识呢?

  比如说,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,包括年级排名,一直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。但对于自己的工作,您也是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吗?

  比如说,您自己是不是也喜欢玩一些什么呢?比如麻将、古董、钓鱼、摄影、唱歌,等等。

  还记得吗?有一句古话,前面已经出现过一次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  这是家庭教育的一条底线。
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6:59 | 只看该作者
设身处地的想一想,您这样做下去,孩子怎么可能会感激、理解您呢?

  如果孩子不把您当做“自己人”了,您怎么指望孩子去理解,并完成您未竟的梦想?

  家长感到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两种:

  一,个人原因。自己的能力、机遇等在社会处于弱势,不容易适应社会,觉得力不从心。

  二,社会原因。社会保障和终身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的现状,在社会中缺乏安全感。

  这两个都是客观原因。

  这真的是一个悲剧。父母的焦虑,看来实在是个难以避免的事情。

  但另一方面,还是有很多父母,虽然自己并不一定有什么社会地位,也不一定富裕,但他们的孩子都成长得也很不错,很出息。

  可见,还是有一些主观原因存在的。事实上,这些原因,恰恰是很多父母平时挂在嘴边上的话:

  “不思进取,不用功,不刻苦。”您是这么看待孩子的,孩子也是这么看待您的。

  “就算跟不上,也要学。学不好是一回事,学不学是另一回事。”您是这么要求孩子的,孩子也是这么要求您的。

  “我就是这样了,学不出来了,没办法了。”在您看来,孩子这么说,是破罐破摔。在孩子看来,您这样说,同样也是破罐破摔。

  对孩子的成长提出严格要求的您,为什么自己要拒绝成长呢?

  如果不能做孩子的榜样,您有什么资格让孩子继承您的梦想呢?

  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,最终结果只可能有一个:您的期望没有结果,而孩子则被%!!*病来。

  当发现孩子并没有给家长带回期望,却染上了毛病时,很多家长发出的第一声感慨都是:

  “天塌了!”

  但您知道吗?这都是您逼出来的。您已经亲手把孩子的天给捅出不知多少个窟窿了。

  可悲吗?可悲。

  值得同情吗?值得吧。

  但是,这是谁的错呢?

  是国家吗?是社会吗?是网络游戏吗?

  和它们都没有关系吧!

  家庭,是一个系统。夫妻之间,亲子之间,时时刻刻都在互相潜移默化地影响。孩子的问题,必然能从家长身上找到原因,家长的问题,必然会折射到孩子的身上。

  这些都不是空话,对吗?

  同样,俗话说:“解铃还须系铃人。”既然孩子的问题来源于家长,那么,如果父母的问题得以解决,孩子的问题是不是就能随之解决了呢?

  全世界所有正规的心理学从业者都会告诉您:

  是的。
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7:30 | 只看该作者
六 想解决问题,该怎么办?

  这篇文章已经写了一万多字,一半以上都在数落如今家长们的种种不是。说实话,做这种事,我心里很不舒服。

  9个月前,曾经在某著名杂志揭露!@@%*%*骗局的一位记者问我:“戒网瘾”中心里发生的事固然荒唐,但在批判他们的同时,我们是不是也不经意地遮盖了父母与子女的矛盾,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失望和痛苦?

  这个问题曾让我一时语塞。

  很多人在网上说:那些网瘾孩子的家长,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问题的,他们的教育方式是错的,是必须改正的,是该被谴责的。甚至说:他们是不负责任的父母。

  每看到这种话,我都会觉得挺别扭。透过字面表达的情绪,我感受到:在一只脚已经跨过30岁门槛的“80后”中,很多人直到今天,都不能对自己青春期时父母的行为释怀。所以,当新一代青春期少年遭受同样的命运时,他们会把积压了十几年的怒火释放到今天的家长身上。

我理解他们。但同时,那些话我却没说过。

  不是因为理解,也谈不上同情,而是我说不出口。

  因为我会问自己:如果有人对我的父母说这样的话,我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感受?

  想想就会心疼。

  是的,我对我的父母没有什么怨念。

  说实话,人非圣贤,我的父母也并非每件事都得正确,有时也会或多或少为我带来伤害。所以,我也曾经有过令他们头疼,甚至绝望的行为。那些行为,和前一段时间被某“戒网瘾中心”教官打死的邓森山的行为比起来,要严重得多。

  1999年的一个晚上,高中一年级的我,跟父母吵架后摔门而去,离家出走。后来发现实在是找不到能睡觉的地方(游戏厅是可以睡觉的,但我怕不安全),我又在凌晨两点硬着头皮回到了家。在小区的门口,我看到了寻找我一天的、疲惫的父母。我咬咬牙,准备“迎接”母亲的哭骂,和父亲的皮带。

  结果,那天什么也没有发生。没有责备,甚至没有盘问和说教,母亲默默地为我做了顿夜宵,我吃了后就去睡觉了。第二天,母亲上街购物,给喜欢足球的我买了一套曼联队的足球运动服。

  两年后,我考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大学和最喜欢的专业。后来,我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。再后来,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恋人。至于那个晚上的事情,谁也没再提起过,就像没发生过一样。现在看到新闻上说“谁谁离家出走”时,我甚至想不起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。唯一清楚记得的,是我初中时喜欢拜仁慕尼黑队,高中时却变成了曼联队的球迷。

  直到十年后,最近,在异国他乡的夜空下,我无意中想起了那个晚上,才猛然意识到: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的父母变了,我的生活也变了。而在这十年里,我甚至没有意识到都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,仿佛高中、大学、工作、恋爱、留学……一切顺理成章地就过来了。

  想到这里,泪水忽然夺眶而出。那种幼儿时期觉得父母“伟大”的感觉,一下子又回到了我的心里,让我感激涕零。

  因为,十年前那个晚上,父母在找不到我的时候,在绝望的边缘,在他们觉得天要塌下来的瞬间,他们没有仅仅抱怨我的不懂事,更没有去想社会上的什么东西教坏了我,而是反省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。并且,这十年来,他们从没有跟我提到过,当时他们是怎么转变的,这种转变是不是很伟大,等等。

  所以我觉得,他们真的很伟大。

  正因如此,在“网瘾”话题如此火热的今天,我不急于站在玩家的角度主张自己的权利,却想跟所有处于焦虑、无奈中的家长们说说话。

  我想对您说:孩子的问题,是您家里的问题,请您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家里的问题。

  我还想对您说:改变一下自己,孩子也会觉得您很伟大的。

  那么,您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呢?上面列出了七种不好的行为,照着去改就行了吗?

  我觉得不用,不需要那么教条主义。
1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29 18:38:23 | 只看该作者
由简单到困难,我建议您做下面三件事情,您家里的情况就会好转起来。

  第一,最简单的事情,请把您的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,请考虑他(她)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,并还给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由。

  当然,所谓“自由”并不是指放纵。不能完全不管,但管多了又会出问题。在青春期孩子眼中,所有妨碍自己独立的人都会被判定为“敌人”。怎么把握这个度呢?

  我的建议是这样的:您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,这些规则的内容是一些真正的底线行为,比如“彻夜不归”、“赌博”、“吸烟”、“交道德不好的朋友”等。但总条款不得超过10条,因为一个正常人没有那么多行为底线。之后,请您严格把住底线,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“越界”。而规则以外的事情,如果孩子没有找您求助,请不要过问,有些事情就算看起来再奇怪,也都是他的自由。也请您千万不要擅自打开他的书包、抽屉、日记本等物品,那是一个人是否有私人空间的象征,也是您和孩子之间十万伏特的高压线。

  心理学有句名言:“没有秘密的孩子,永远不能长大。”这是青春期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原则。


  第二,不要把学校和社会的规则带回家。

  家,是交流情感的地方,不是解决外面问题的地方。学校、社会有越多的问题,您越有必要把它们挡在家门外面,因为这里是您、您爱人和您孩子的避风港,全家人都需要在这里恢复元气,然后继续外出打拼。

  所以,不要因为孩子学习的成绩好坏而予以特别的奖惩。“父母对我的爱,和我的成绩成正比”是现在非常多孩子的共识,这些孩子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不好的,他们却都会这样想。这种倾向很危险,如果孩子心中形成“弱者没资格得到爱”的意识,他们长大之后就可能会冷酷无情地对待身边的一切,包括自己的配偶和孩子,也包括您。这样的人虽然有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绩,却很容易摧毁自己未来的小家庭,也会威胁到您的晚年幸福。

  同时,我建议您和您的爱人也尽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自己工作上的问题。那些问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焦虑情绪,日复一日,会影响到他健康人格的形成。

  第三,请把您的爱人当作您心目中最重要的人。这是我认为三件事中最难做到的,也是最关键的一件事。

  人这一生,最亲密的陪伴角色有三个:父母、配偶和子女。在这三个角色中,唯一能陪自己走完人生的角色,不是父母,也不是子女。

  父母生养我们,给我们爱,教我们说话、做人、做事。当我们长大后,他们把我们送出家门,送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。

孩子,被我们生养,被我们爱,我们教他们说话、做人、做事。当他们长大后,我们也要把他们送出家门,送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。

  只有配偶,是陪我们走完一生的人。这个人了解我们所有的优缺点,知晓我们最多的秘密。这个人和我们没有血缘,却是真正陪伴我们走到底的人。

  “爱”是家庭中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情,而“分离”,则是和“爱”同等重要的另一件事情。

  健康的家庭,必然充满着爱的氛围,也懂得接受分离的到来。

  不能承受分离的爱,要么是脆弱的,要么是畸形的。恋母情结、恋子情结、糟糕的婆媳关系或姑丈关系,等等,都源自不能承受分离的家庭。

  想要父母快乐,想要子女幸福,您必须明白:

  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,是夫妻关系。

  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生活资源给父母和孩子,但一定要时刻记得,爱人才是自己最重要的心灵寄托。

  所以,如果您和爱人的感情不好,无论发生过什么,为了全家人的幸福,请和您的爱人冰释前嫌,破镜重圆。

  如果您的家庭已经破碎,您一时也没有组建新家的计划。为了让孩子不受到更大的影响,请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自己的事情上,比如工作,或者学习充电,让自己有所寄托,有所成长。

  总而言之,如果是为了孩子好,就请不要把孩子当作您生命的全部。如果您这样做,什么“棍棒教育”、“挑刺教育”、“凡事包办”之类的问题,自然而然也就不会存在了。

  给孩子以安全感,让孩子能够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。在家里感到安定的孩子,也自然不会再流连于虚拟的网络世界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RC俱乐部 ( 津ICP备16001767号 )

GMT+8, 2024-12-23 23:55 , Processed in 0.072638 second(s), 7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